(437ccm必赢国际通讯员:孙肖肖)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强学生就业观教育,充分发挥优秀毕业生榜样引领作用,激发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热情,4月18日下午7点,学院于主教学楼127室举办优秀毕业生创业故事分享会。学院党委书记蓝岚、专业教师及100余名学生代表齐聚一堂,聆听2022届优秀毕业生陈朝能及其团队的创业历程,感受非遗传承与青年奋斗的激情碰撞。会议由创业专干孙肖肖主持。

图1 创业专干孙肖肖主持会议
从校园到苗寨:以热爱点亮创业初心
在分享会上,贵州草木染服饰有限公司创始人、学院2022届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陈朝能以“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为开篇,分享了他们的创业故事。这个由7名来自我校三维项目班的大学生组成的团队,放弃了城市的优渥条件,毅然奔赴贵州丹寨,投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事业。2022年,怀揣对传统草木染技艺的热爱,他们踏上了扎根苗寨的征程,在张肇达、殷磊等专业教师的悉心指导下,从学校项目专业学习,到宁航蜡染工作室39天的深度实践,再到说服小伙伴共同创业,最终乘坐21小时绿皮火车抵达丹寨,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把青春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青春担当。

图2 毕业生陈朝能分享创业故事
“画圆不用圆规,画直线不用直尺,蜡刀在老绣娘手中就是魔法棒。”陈朝能回忆起初次接触丹寨蜡染的震撼,团队秉持“不可复制的手工,还原自然的色彩”的理念,将服装设计专业所学与蜡染、扎染、柿染等非遗技艺结合,开发天然面料服饰及文创产品,立志让传统手工艺焕发新活力。
在试错中成长:用坚持书写创业答卷
创业之路并非坦途。陈朝能坦言,团队曾经历30平米的陋室“两眼一睁,忙到关灯”的艰辛,遭遇过三个月内三次搬家的困境,甚至为维持运营开过早餐店、卖过炸串。但他们始终坚守“设计创新、工艺创新、面料创新”的理念,2023年2月成立贵州草木染服饰有限公司后,迎来转机——接到唯品会订单、线上推广收获4万粉丝、2023年实现年产值36万元。

图3 演讲现场
“每一块染制的面料、每一件手工刺绣的服饰,都是我们与传统对话的密码。”团队设计总监赵忠祥分享了产品研发历程,他们每月开发300余款设计,坚持使用棉麻天然面料,将现代时尚与非遗技艺结合,打造“仙草染”品牌,成功通过小红书、视频号等平台破圈,吸引全国买手实地考察,让“大山里的非遗”走向大众。
扎根乡土大地:以担当绘就青春底色
创业三年,团队的坚守赢得社会认可。2024年,丹寨县政府投资1200万元建设“青创园”,助力企业扩大生产;公司固定资产达300万元,年产值突破200万元,直接带动当地100余人就业,其中20名绣娘通过缝纫、染布等技艺实现增收。他们的故事入选“黔东南州好网民优秀故事”,陈朝能本人也当选黔东南州青年代表、丹寨县青联主席团成员,成为大学生返乡创业的典型。

图4 活动照片
“我们不是第一批来丹寨的创业者,但希望成为带动更多青年‘回家’的引路人。”分享会上,团队播放了创业纪录片,展现从染布车间到直播天台的奋斗日常,让现场学生动容。互动环节中,针对“如何平衡商业价值与非遗保护”“创业初期如何组建团队”等问题,成员们结合自身经历一一解答,金句频出:“创业不是单枪匹马,而是一群人朝着光的方向奔跑”“非遗的生命力在于走进生活,我们要做传统的‘翻译官’,让年轻人看得懂、愿意买”。
传承与创新:学院搭建赋能平台
产业学院殷磊老师表示,学院在产业学院项目教学方面,一直将理论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为学生在实战环境中积累宝贵的经验,让学生在实战环境中磨砺技艺,激发潜能,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图5 产业学院殷磊老师讲话
学院党委书记在总结讲话中表示,陈朝能团队的创业实践是学院“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融合”的生动体现。近年来,学院依托产业学院,构建“课程+实践+孵化”育人体系,鼓励学生将设计才华融入乡村振兴,先后涌现出一批扎根基层、服务非遗的创业团队。此次分享会不仅是一次经验传递,更是一堂行走的“大思政课”,希望同学们以优秀校友为榜样,在“有风的地方”找准定位,用奋斗点燃创业梦想。

图6 学院党委书记总结讲话
会议结束后,会场并未随着散场的脚步声归于寂静。一群怀揣创业梦想的同学自发围坐在一起,热烈讨论起各自的创业故事。有人讲述着在校园孵化园摸爬滚打的艰辛历程,从最初的创意萌芽到产品雏形诞生的欣喜;有人笑着回忆创业团队成员因理念分歧而激烈争吵,却又在达成共识后携手前行的温暖瞬间。他们用真实鲜活的经历,勾勒出创业路上的荆棘与繁花,交流的话语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与坚定,让这场临时的交流,成为梦想碰撞出火花的生动延续。

图7 讨论现场
后续,437ccm必赢国际将持续开展“优秀创业毕业生进校园分享”系列活动,搭建校企合作、项目孵化平台,助力更多青年学子在创新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图8 合影留念